過去五年奮鬥的曆程使人難忘
婁勤儉(jian) 在報告中指出,省第十二次黨(dang) 代會(hui) 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團結帶領各級黨(dang) 組織和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全麵落實黨(dang) 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hui) 精神,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特別是來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緊緊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等曆史機遇,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妥善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勝利完成了省第十二次黨(dang) 代會(hui) 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經濟強、科教強、文化強、百姓富、生態美目標加速實現,富裕和諧美麗(li) 陝西建設全麵推進,為(wei) 全省今後更好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全省生產(chan) 總值達到1.92萬(wan) 億(yi) 元、年均增長9.8%。能源化工、裝備製造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加快邁向高端化,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占比達到10.7%,服務業(ye) 占比提高7.4個(ge) 百分點,糧食總產(chan) 實現“十三連豐(feng) ”。三大區域競相發展,全省城鎮化率提高8個(ge) 百分點。
——全麵改革深入推進。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確立,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進展順利。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司法、國資國企改革不斷深化,商事、社保、醫藥衛生等領域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延長石油、陝煤化集團進入世界500強,非公經濟占比提高到53.8%。
——民主法治不斷加強。人大地方國家權力機關(guan) 作用充分發揮,協商民主廣泛多層製度化推進,愛國統一戰線不斷壯大,群團工作進一步加強。黨(dang) 委議軍(jun) 製度不斷完善,軍(jun) 政軍(jun) 民團結局麵更加鞏固。法治陝西建設深入推進,公眾(zhong) 安全感和社會(hui) 治安滿意率連年提升。
——文化建設成果豐(feng) 碩。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深入人心,“厚德陝西”實踐活動紮實開展。“一帶一路”係列節會(hui) 影響力不斷擴大,第11屆中國藝術節成功舉(ju) 辦,講好陝西故事成效顯著。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文化產(chan) 業(ye) 增加值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
——人民福祉明顯增進。民生領域財政投入累計達到16031億(yi) 元,城鄉(xiang) 居民收入達到28440元和9396元。就業(ye) 規模和質量不斷提高,在全省實施13年免學費教育,公共衛生服務體(ti) 係更加健全,城鄉(xiang) 低保標準大幅提高,565萬(wan) 貧困群眾(zhong) 實現脫貧。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柔性治水有序實施,河長製全麵推行,引漢濟渭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設,國家濕地公園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昆明池、渼陂湖、鹵陽湖恢複建設和生態恢複“八水繞長安”初見成效。森林覆蓋率達到43%,“鐵腕治霾·保衛藍天”行動強力推進,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完成國家任務。
——管黨(dang) 治黨(dang) 紮實有效。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yan) 三實”專(zhuan) 題教育和“兩(liang) 學一做”學習(xi) 教育紮實開展。市縣鄉(xiang) 村換屆順利完成,選派“第一書(shu) 記”、黨(dang) 代表工作室、基層黨(dang) 建提升等成為(wei) 陝西黨(dang) 建品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有效落實,反腐敗鬥爭(zheng) 力度持續加大,黨(dang) 風政風民風煥然一新。
婁勤儉(jian) 在報告中說,回首過去五年,特別令人難忘的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5年兩(liang) 次來陝視察,給全省人民帶來了巨大的鼓舞、激勵和鞭策。特別令人振奮的是,經濟總量由全國第17位提升至第15位,人均GDP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特別令人欣慰的是,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使454萬(wan) 群眾(zhong) 住進新居,扶貧避災生態移民搬遷讓148萬(wan) 群眾(zhong) 過上了安居樂(le) 業(ye) 的新生活。特別令人自豪的是,高速公路通車裏程超過5000公裏,交通瓶頸製約正逐步轉變為(wei) 促進發展的新優(you) 勢;渭河變清了,濕地湖泊增多了,三秦大地更綠了,自然環境更美了。特別令人高興(xing) 的是,科技創新繼續保持全國領先,陝西經濟騰飛的動力更加強勁。特別令人驕傲的是,元首家鄉(xiang) 外交備受矚目,古老的陝西吸引了更多世界目光。特別令人鼓舞的是,陝西自貿試驗區、西鹹新區、“米”字型高鐵規劃等先後獲批,“三項機製”效能加速釋放,黨(dang) 員幹部幹事創業(ye) 熱情持續高漲。
婁勤儉(jian) 說,回首過去五年,奮鬥的曆程使人難忘。全省發展的重大成就,是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際能源價(jia) 格低位徘徊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是在國內(nei) 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我省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的大形勢下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這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正確領導、親(qin) 切關(guan) 懷的結果,是曆屆省委繼往開來、接續奮鬥的結果,是廣大幹部群眾(zhong) 攻堅克難、團結拚搏的結果。
過去五年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
婁勤儉(jian) 強調,回首過去五年,必須弘揚延安精神,始終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決(jue) 維護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權威,堅決(jue) 貫徹中央各項決(jue) 策部署,講政治、顧大局,時時處處保持高度一致、向中央看齊。必須立足欠發達的基本省情,把全省人民的福祉時刻放在心頭,把發展作為(wei) 解決(jue) 所有問題的根本措施牢牢抓住不放,做到發展與(yu) 民生相互促進,不斷築牢富民強省的物質基礎。必須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徹到工作方方麵麵,堅守穩定底線、安全底線、生態底線、廉政底線,著力破解發展的瓶頸製約和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突出問題,帶動各項事業(ye) 加快發展。必須扭住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不放鬆,在從(cong) 嚴(yan) 管理中強化教育、選用幹部、改進作風、嚴(yan) 懲腐敗、優(you) 化機製,營造良好政治生態,保障改革發展穩定。
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ge) 紮實”要求是陝西未來發展的根本遵循
婁勤儉(jian) 在報告中指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立足全局、著眼長遠,對陝西作出追趕超越的科學定位,提出“五個(ge) 紮實”的明確要求,為(wei) 我省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婁勤儉(jian) 指出,追趕超越、“五個(ge) 紮實”是“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和“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在陝西的具體(ti) 化,追趕超越是科學定位,“五個(ge) 紮實”是根本路徑。紮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是要始終把發展抓在手上,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不斷築牢追趕超越的堅實支撐;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nong) 業(ye) 建設,就是要優(you) 化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生產(chan) 體(ti) 係和經營體(ti) 係,不斷鞏固追趕超越的重要基礎;紮實加強文化建設,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省,不斷增強追趕超越的精神動力;紮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麵向大多數、關(guan) 注最底層,盡心竭力做好民生工作,不斷彰顯追趕超越的價(jia) 值追求;紮實落實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就是要切實夯實管黨(dang) 治黨(dang) 責任,真管真嚴(yan) 、敢管敢嚴(yan) 、長管長嚴(yan) ,不斷強化追趕超越的根本保障。
婁勤儉(jian) 強調,奮力追趕超越、落實“五個(ge) 紮實”,一定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深刻認識陝西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切實用足用好國家各項支持政策。一定要揚長補短、提質增效,緊盯製約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綜合施策,充分發揮區位、科教、能源、文化、軍(jun) 工等優(you) 勢,既實現經濟總量追趕,又實現發展質量超越,更實現發展模式創新。一定要統籌兼顧、係統提升,堅持“四化同步”,注重追穩平衡,正確處理當前與(yu) 長遠、局部與(yu) 整體(ti) 、促發展與(yu) 防風險等重大關(guan) 係。一定要解放思想、埋頭苦幹,把新發展理念體(ti) 現到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黨(dang) 的建設各方麵,跳出“城牆思維”,站在“秦嶺之巔”,以舍我其誰的勇氣和隻爭(zheng) 朝夕的勁頭推動工作。
奮力譜寫(xie) 追趕超越新篇章
婁勤儉(jian) 在報告中指出,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是:通過培育新動能、構築新高地、激發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顯新形象,同步夠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加快富民強省步伐,建設富裕和諧美麗(li) 陝西,奮力譜寫(xie) 追趕超越新篇章。經濟轉型升級取得重大成效,總量突破3萬(wan) 億(yi) 元;民主法治建設持續加強,社會(hui) 大局和諧穩定;文化資源優(you) 勢充分發揮,社會(hui) 文明程度全麵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zheng) 趕上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不斷增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治汙降霾實現突破性進展;管黨(dang) 治黨(dang) 更加有力有效,治理能力和治理體(ti) 係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
努力推動陝西發展實現新的跨越
婁勤儉(jian) 在報告中指出,決(jue) 勝全麵小康、奮力追趕超越,必須把培育新動能、構築新高地、激發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顯新形象作為(wei) 戰略任務,統籌施策、精準發力,走出一條貫徹中央要求、遵循客觀規律、具有陝西特色的發展之路。
培育新動能
婁勤儉(jian) 強調,動能強勁,才能行穩致遠。要堅持以創新為(wei) 引領,以“四化同步”發展為(wei) 方向,圍繞產(chan) 業(ye) 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chan) 業(ye) 鏈,加快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動我省發展由要素驅動為(wei) 主向以創新驅動為(wei) 主轉變,努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
緊扣主導產(chan) 業(ye) 提質擴能。大力實施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工程,依靠創新增強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推動產(chan) 業(ye) 邁向中高端水平。提升能源化工產(chan) 業(ye) ,深入推進“三個(ge) 轉化”,加快煤油共煉、煤炭分質利用等關(guan) 鍵技術創新示範和高端精細化工產(chan) 品研發,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做強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落實中國製造2025陝西行動計劃,加快形成汽車、航空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軌道交通等產(chan) 業(ye) 集群。壯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抓好核心技術突破,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綠色環保等產(chan) 業(ye) 。改造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加快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促進有色冶金、建築建材、食品加工、紡織輕工等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
圍繞創新鏈條興(xing) 業(ye) 釋能。將技術平台作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的核心,聚合各種創新資源,構建科研與(yu) 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的產(chan) 業(ye) 生態。依托國家航空航天動力研究院發展航空航天產(chan) 業(ye) ,推進富平-閻良一體(ti) 化,提升航空航天技術民用化水平。依托精密機械、微特電機、減速器、傳(chuan) 感器等領域優(you) 勢,聚合發展機器人產(chan) 業(ye) 。依托平板顯示基板玻璃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光電技術國家工程中心,發展光電產(chan) 業(ye) 。依托國家增材製造創新中心發展增材製造產(chan) 業(ye) ,推進3D打印在多領域示範應用。依托國家分子醫學轉化科學中心發展精準醫療產(chan) 業(ye) ,帶動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發展。
立足優(you) 勢領域挖潛蓄能。發揮科教資源優(you) 勢,保持科技創新領先地位,搶占未來發展製高點。積極參與(yu) 國家重大科技專(zhuan) 項,加大微電子、通信、重大裝備、航空航天、石油開采等領域科技攻關(guan) 。發揮學科優(you) 勢,瞄準新材料、新能源、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等產(chan) 業(ye) 發展前沿前瞻部署,形成更多麵向市場的原創性成果。發揮科技門類齊全、技術領先優(you) 勢,加強係統集成,突破重大顛覆性技術,努力形成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發揮高校和院所優(you) 勢,加快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支持兩(liang) 院院士與(yu) 企業(ye) 、高校共建實驗室,集聚先進技術、管理、人才,促進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技術與(yu) 服務有機融合。推廣完善“一院一所”創新模式,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應用,推進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
緊貼市場需求增效補能。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創造新供給、帶動新需求,著力提高供給側(ce) 質量和效益。實施現代服務業(ye) 提升行動計劃,做大做強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旅遊、健康養(yang) 老等產(chan) 業(ye) 。實施特色現代農(nong) 業(ye) 建設計劃,加快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實施新經濟新業(ye) 態壯大計劃,發展數字經濟、分享經濟、平台經濟、體(ti) 驗經濟,推動模式創新、業(ye) 態創新、服務創新和跨界融合。實施信息化助推計劃,發展互聯網內(nei) 容產(chan) 業(ye) 與(yu) 動漫產(chan) 業(ye) ,完善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安全保障體(ti) 係。
構築新高地
婁勤儉(jian) 強調,占據高地,才能贏得主動。要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層次推進改革,全方位擴大開放,加快建設資源配置能力強、體(ti) 製機製活、服務效能高的改革開放新高地。
打造“一帶一路”核心區。用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絲(si) 博會(hui) 暨西洽會(hui) 等平台,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依托承東(dong) 啟西、聯南貫北的區位優(you) 勢,打造陸路、空中、信息、管道立體(ti) 絲(si) 綢之路,建設“一帶一路”交通商貿中心。拓展提升國際港務區功能,係統發展物聯網和現代綜合交通物流體(ti) 係,建設“一帶一路”核心物流樞紐。強化專(zhuan) 業(ye) 化集群化精準招商,鼓勵更多省內(nei) 企業(ye) “走出去”拓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建好中俄、中哈等經濟合作園區,建設融入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價(jia) 值鏈的國際產(chan) 能合作中心。加強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教育、科研等領域合作,建設創新資源共享協作與(yu) 高效利用的科教中心。發揮古絲(si) 綢之路起點優(you) 勢,深化文化、旅遊等合作,建設國際一流文化旅遊中心。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吸引境外知名金融機構來陝設立分支機構,擴大離岸金融、能源金融等領域開放合作,建設“一帶一路”區域性金融中心。
打造高水平自貿試驗區。以製度創新為(wei) 核心,落實可複製可推廣要求,借鑒、複製、集成先行區成功經驗,大膽闖、積極試、自主改。深化投資領域改革,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為(wei) 主要形式,有序擴大保稅物流、融資租賃等領域深度開放。推動貿易轉型升級,積極培育貿易新業(ye) 態、拓展新功能,構建外貿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創新海關(guan) 監管模式,完善海關(guan) 特殊監管區域功能,實現通關(guan) 一體(ti) 化、便利化。
打造軍(jun) 民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以建設軍(jun) 民融合創新示範區為(wei) 契機,以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為(wei) 抓手,搭建“軍(jun) 工+”平台,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jun) 民融合新格局。依托各類軍(jun) 民融合產(chan) 業(ye) 園區,培育產(chan) 業(ye) 集群,推進“軍(jun) 轉民”“民參軍(jun) ”雙向互動。提升科技資源統籌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場等功能,推動軍(jun) 地共建中試基地和工程中心,增強軍(jun) 民一體(ti) 化的基礎保障和協同應急能力。
打造全麵深化改革先行區。堅持向改革要紅利,不折不扣落實中央改革部署,大膽探索自主性改革,力爭(zheng) 部分領域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深化“放管服”改革,縱深推進簡政放權,不斷提高政府服務效能。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企業(ye) 改製上市和兼並重組,做大做強做優(you) 國有企業(ye) 。深入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改革試點,深化戶籍製度改革,完善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體(ti) 製機製。深化農(nong) 村綜合改革,加快農(nong) 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培育多層次文化產(chan) 品和要素市場,提升陝西文化整體(ti) 實力和競爭(zheng) 力。
打造區域特色發展引領區。關(guan) 中要趕超全國工業(ye) 化進程,適應信息技術發展帶動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社會(hui) 需求多樣化、個(ge) 性化變化,著力滿足經濟形態和生活方式變革帶來的增長需求,壯大技術、知識密集型產(chan) 業(ye) ,發展總部經濟,促進生產(chan) 過程全球化。多軸線、多中心、多組團完善大西安規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係統規劃和建設關(guan) 中城市群,創建開放型城市,形成吸引力強的專(zhuan) 業(ye) 人才、技術人才、管理人才聚集區,以創新引領工業(ye) 化進程。陝北要加快高端能源化工產(chan) 業(ye) 基地建設,完善精細化工產(chan) 業(ye) 鏈布局,發展裝備製造業(ye) ,健全現代物流體(ti) 係,做強紅色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壯大金融、信息、廣告、谘詢、公用事業(ye) 等新興(xing) 服務業(ye) 。建設現代化工業(ye) 城市,協調推進工業(ye) 化進程。陝南要突出綠色循環發展,呼應長江經濟帶戰略,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健康養(yang) 老、文化旅遊等綠色產(chan) 業(ye) ,建設“秦巴明珠”生態旅遊城市,做到生態環境保護、產(chan) 業(ye) 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同步推進,加速趕上全國工業(ye) 化進程。
激發新活力
婁勤儉(jian) 強調,富有活力,才能釋放潛能。要以更加主動的態度、更加有效的措施,激發各個(ge) 方麵蘊藏的強大動能,讓三秦大地煥發出百舸爭(zheng) 流的勃勃生機。
切實增強企業(ye) 活力。善待各類市場主體(ti) ,保證各種所有製企業(ye) 依法平等使用生產(chan) 要素、公平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放寬民間資本進入的行業(ye) 和領域,構建“親(qin) ”“清”新型政商關(guan) 係,凍結解決(jue) 發展過程中各種理解不夠、爭(zheng) 論不清而積累的問題,了結因政策變化產(chan) 生的曆史遺留問題,引導民營企業(ye) 消除後顧之憂、心無旁騖發展,力爭(zheng) 使非公經濟占生產(chan) 總值比重超過60%。用好國家減稅降費等政策,打造協調服務、綜合服務、金融服務、企業(ye) 孵化、服務支撐五大平台,培育“參天大樹”與(yu) “茵茵綠草”共生共濟的市場生態。
有效提升縣域活力。把產(chan) 業(ye) 作為(wei) 強縣興(xing) 縣的重要支撐,立足資源稟賦,突出發展特色,形成一批農(nong) 業(ye) 大縣、工業(ye) 強縣、旅遊名縣。把擴權賦能作為(wei) 強縣興(xing) 縣的重要抓手,擴大縣一級自主權,支持有條件的縣撤縣改區設市。把城鎮建設作為(wei) 強縣興(xing) 縣的重要基礎,建設沿黃河、沿漢江生態城鎮帶和一批特色小鎮,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相得益彰的城鎮體(ti) 係,確保全省城鎮化率超過60%。
充分激發市場活力。統籌推進商事、投融資、財稅、金融、產(chan) 權等改革,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zheng) 有序的市場體(ti) 係。著力規範政府行為(wei) ,精準使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減少政府對市場直接幹預,用行政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下硬茬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嚴(yan) 厲打擊假冒偽(wei) 劣產(chan) 品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wei) ,嚴(yan) 厲打擊官商勾結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wei) ,嚴(yan) 厲打擊“圍標”“串標”搞利益輸送的行為(wei) ,營造廉潔高效、公平有序、穩定透明的市場環境。
積極調動人才活力。深化人才管理體(ti) 製改革,保障和落實用人主體(ti) 自主權,健全市場化、社會(hui) 化人才管理服務體(ti) 係。改進人才培養(yang) 支持機製,實施人才重點工程和計劃,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guan) 鍵人才、培養(yang) 青年人才、引進稀缺人才、集聚高端人才。創新人才評價(jia) 激勵機製和服務保障體(ti) 係,放寬急需緊缺人才職業(ye) 資格準入,鼓勵人才兼職兼業(ye) ,促進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
共建新生活
婁勤儉(jian) 強調,生活幸福,才能彰顯追求。要認真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yu) 充分調動人民群眾(zhong) 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融為(wei) 一體(ti) ,使三秦百姓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促進就業(ye) 增收,讓群眾(zhong) 生活更寬裕。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統籌做好高校畢業(ye) 生、“去產(chan) 能”分流人員、農(nong) 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jun) 人等重點群體(ti) 就業(ye) 工作,使更多群眾(zhong) 通過勞動獲得收入。落實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健全職工工資決(jue) 定和正常增長機製,增加居民財產(chan) 性收入,確保居民收入增速高於(yu) 經濟增速。
改善基礎條件,讓群眾(zhong) 生活更便利。緊扣市市通高鐵目標推進“米”字型高鐵網建設,圍繞縣城通高速目標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加快城際鐵路、地鐵等建設,提高航空樞紐地位和綜合運輸能力,下大氣力解決(jue) 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提升農(nong) 村道路通行能力,確保城鄉(xiang) 居民安全便捷暢通出行。積極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合理規劃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建成覆蓋城鄉(xiang) 、便捷高效、惠及更多群眾(zhong) 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實施城市堅強電網和農(nong) 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加快“氣化陝西”建設,推動集中供水工程和城鎮供水管網向農(nong) 村延伸。
營造宜居環境,讓群眾(zhong) 生活更舒適。加強城市空間設計,搞好風道建設和公共設施配套,有序疏解大中城市過密的建築和人口,以資金換空間、用空間增綠色。新城區建設要把宜居作為(wei) 首要因素,做到街區間有綠地、組團間有公園。城市周邊、城市各板塊之間要規劃建設綠化帶,每個(ge) 城市要建設綠地、濕地公園。堅持城鄉(xiang) 一體(ti) 化規劃,持續推進農(nong) 村人居環境改善,讓城鄉(xiang) 居民的生活環境更加舒適美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
解決(jue) 難點問題,讓群眾(zhong) 生活更舒心。加快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高等學校“四個(ge) 一流”建設,加強職業(ye) 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社會(hui) 力量辦學。加快健康陝西建設,完善分級診療製度,推廣縣鎮醫療服務一體(ti) 化、醫療集團、醫聯體(ti) 等模式。大力發展體(ti) 育事業(ye) ,辦好第十四屆全運會(hui) 。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社會(hui) 保障擴麵提標,織牢織密群眾(zhong) 幸福生活的網底。貫徹總體(ti) 國家安全觀,推進社會(hui) 治理創新,完善立體(ti) 化社會(hui) 治安防控體(ti) 係,嚴(yan) 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和恐怖活動,加強安全生產(chan) 和食品藥品監管,確保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
全力脫貧攻堅,讓群眾(zhong) 生活更自尊。緊盯“兩(liang) 不愁、三保障”總體(ti) 目標,紮實落實中央“六個(ge) 精準”“五個(ge) 一批”要求,用繡花的功夫推進精準脫貧,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任務。因地製宜推廣“企業(ye) +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實施生態扶貧,改善貧困地區生產(chan) 生活條件,不斷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zhong) 自我發展能力。完善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兜底扶貧等措施,促進農(nong) 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與(yu) 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把每一名貧困群眾(zhong) 都納入幫扶體(ti) 係。深入實施陝甘寧、川陝革命老區振興(xing) 計劃,加快革命老區脫貧致富步伐。夯實“五級書(shu) 記”抓脫貧責任,堅持貧困縣區不摘帽子黨(dang) 政正職不挪位子,積極引導貧困地區的能人致富帶富,激發貧困群眾(zhong) 脫貧熱情。易地搬遷是推進脫貧攻堅的有效舉(ju) 措,也是促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的有力抓手,必須立足實際、分類施策。在秦巴山區、白於(yu) 山區,要加大易地搬遷力度,幫助群眾(zhong) “挪窮窩”“斬窮根”,徹底解決(jue) “一方水土養(yang) 不活一方人”問題。在黃河沿岸土石山區,要把易地搬遷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結合起來,引導群眾(zhong) 向特色小鎮、旅遊景點聚集。在關(guan) 中等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要遵循發展規律、尊重群眾(zhong) 意願,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就近就地改善群眾(zhong) 居住條件。
彰顯新形象
婁勤儉(jian) 強調,形象良好,才能凝聚合力。要堅持人文、社會(hui) 、生態並重,全麵展示陝西曆史與(yu) 現代交相輝映、傳(chuan) 統與(yu) 時尚完美融合的形象。
展現意氣風發、自信自強的陝西人風采。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繼承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美德,讓陽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更好潤育人們(men) 心田。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發揮“時代楷模”“三秦楷模”“陝西好人”等示範帶動作用,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弘揚凡人善舉(ju) ,推進移風易俗,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社會(hui) 氛圍。
強化曆史厚重、人文璀璨的文化風尚。加強炎黃、周禮、秦漢、盛唐等文化發掘和研究,加大曆史遺址和文物保護利用力度,守護好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在延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基因中啟迪思想、滋養(yang) 精神。講好守護根脈、傳(chuan) 承文明的曆史故事,理想如熾、信念如鐵的革命故事,革故鼎新、開放共贏的發展故事。鞏固陝西文化大省地位,強化紅色文化教育功能,擴大根祖文化、宗教文化、絲(si) 路文化等影響力,培育更多大師級文藝領軍(jun) 人物,創造更多有世界影響力的高峰之作。
形成尊法守法、依法辦事的社會(hui) 風氣。以提高立法質量為(wei) 重點加強和改進地方立法工作,搞好重點領域立法,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以推進依法行政為(wei) 重點建設法治政府,完善依法決(jue) 策機製,推進嚴(yan) 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以深化司法體(ti) 製改革為(wei) 重點推進公正司法,支持審判機關(guan) 、檢察機關(guan) 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努力讓人民群眾(zhong) 在每一個(ge) 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yi) 。以增強實效為(wei) 重點推進全民普法,深入開展法治宣傳(chuan) 教育,引導人們(men) 自覺履行法定義(yi) 務、依法表達利益訴求。以強化基層為(wei) 重點推進社會(hui) 治理法治化,依法分類處理信訪訴求,構建覆蓋城鄉(xiang) 的公共法律服務體(ti) 係。
建設文明有序、各具特色的城市風貌。以加快西鹹融合為(wei) 切入點,把“大西安”建設成人文特色鮮明、生活現代時尚、發展充滿活力的國際化大都市。把寶雞建成關(guan) 天接壤地區的中心城市,把銅川建成西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示範城市,把渭南建成具有山水靈氣的陝西東(dong) 大門,把延安建成人們(men) 心目中更美好的革命聖地,把榆林建成陝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的城市,把漢中建成生態文化旅遊城市,把安康建成休閑養(yang) 生的“秦巴明珠”,把商洛建成山水生態優(you) 美的西安“後花園”,把楊淩建成世界知名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城市,把韓城建成黃河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加強精細化、人性化管理,用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引領文明、用建築風格提升品位、用人文精神塑造氣質、用良好生態增添魅力、用有序管理改善環境。
凸顯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自然風光。強化生態建設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深入推進以“護山、治水、育林、養(yang) 田、蓄湖”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山水林田湖一體(ti) 化治理,讓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以秦嶺、橋山為(wei) 重點加強山體(ti) 保護,嚴(yan) 格控製開發強度,搞好植被恢複。深入實施關(guan) 中園林化、陝北大綠化、陝南森林化戰略,持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城市增綠等工程,確保全省森林覆蓋率超過45%。建立土壤環境監測、防控和治理體(ti) 係,大力推行保護性耕作,加大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重金屬汙染和廢棄化工場地治理。堅持柔性治水,推動治水理念由單一防水向防用結合轉變、治水方式由工程治理向生態修複轉變。加強關(guan) 中水係構建和黃河西岸生態整治,加強渭河、漢江、丹江、延河、無定河等重點江河治理,推進東(dong) 莊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全麵建成引漢濟渭及配套工程,加快昆明池、渼陂湖、鹵陽湖等湖泊恢複,恢複保護建設百萬(wan) 畝(mu) 濕地,生態恢複“八水繞長安”盛景,係統構建河湖庫聯通互濟的有機水係,實現水潤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要鐵腕治汙降霾,強化“不要汙染的GDP”導向,落實“黨(dang) 政同責、一崗雙責”,夯實屬地監管、行業(ye) 監管和企業(ye) 主體(ti) 責任,打好“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組合拳,完善區域聯防聯控機製,讓群眾(zhong) 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氣、享受到更多的藍天白雲(yun) 。